<dl id="fhriw"><font id="fhriw"></font></dl>

        1. <dl id="fhriw"><font id="fhriw"><thead id="fhriw"></thead></font></dl>

        2. 媒體關注
          252018-10
          大學生微電影現象

          在剛剛興起的微電影圈里,有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,那就是新生代的思維,這是我從一次大學生微電影大賽中得到的啟發。天津市委宣傳部和團市委舉辦了一次全國大學生微電影大賽,邀請我參加大賽頒獎晚會和微電影論壇,并給選手頒發一等獎。


          這次大賽搞得有聲有色,設置了作品獎、劇本獎,還有音樂剪接等獎項。我觀看了一些選手的作品。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:無拘無束,敢想敢拍,可以說是為所欲為。但是,基本上都沒有遵循電影的拍攝規則來拍。尤其是在鏡頭的運用上,無章可循,最常見的同機位、同景別剪接隨處可見,跳軸、越軸現象比比皆...畢竟這些學生不是專業學電影的,但是每部片子里都滲透著青春的活力,盡管是不太標準的鏡頭,但都流露著年輕人的激情。他們能夠把想象到的東西都拍出來了,仿佛沒有任何東西能約束他們的想象力。最有意思的是,大多數導演都擔任著主演的角色,既是戲里的一號人物又是該片的導演。這些無拘無束的微電影無不滲透著他們的知識和追求。從選題上看,大多數都是校園題材。有的作品從立意上看還真的不錯,通過校園里的故事反映當今的社會現象。從表演角度上看都比較新穎,敢于表演,毫無雕琢痕跡,是最樸實的表演方式。這種現象不可小視,因為這都是大學生的一種共性思維。 他們正值大學期間,正是在求知的過程中,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和生活的瞬間都有可能在他們的作品中進發出來。后來我又看了一些其他大學生的作品,基本都是這樣,當然,電影學院的專業作品除外。他們都想圓自己的電影夢,把自己所有的思想都裝進了一部部的微電影里,我把這種現象稱為“ 大學生微電影現象”。


          大學生微電影現象是積極的,不能說發生這種現象以后,就停滯不前沒有結果了。任何事情都是如此,就像電想剛剛出現時一樣。從默片到蒙太奇手法的跳躍僅僅就是幾年時間,都是這些敢想敢拍的人實現的?,F在的電影已經進入了一個成熟階段了。再想突破前進一大步,循規蹈矩的方式往前走,想突破就很難了。


          在大學生的微電影制作里都有一個現象,就是很少有人使用三腳架拍攝,因為很多鏡頭都有點“晃來晃去”。要是按專業的電影來要求,可以說是不合格的??墒?,我覺得這些做法并沒有什么不好,再說它也沒有太影響畫面。我在央視做過多年的綜藝節目,也常常使用這種方法來解決一個人在鏡頭前表演的單調問題,就是用鏡頭來回地旋轉,增強一種動感??雌饋肀燃茉谌_架上一動不動地拍下去強多了。這不光是大學生拍微電影時才出現的現象,如今的熱門電影《小時代青木時代》也是如此。還有一部電影,大家應該認真地看一看,就是張藝謀1997年導演的《有話好好說》,這部電影打破了張導的一貫手法,整個影片全部采用了晃動的手法。剛開始看的時候,感覺晃來晃去的有點不大習慣,看了一會兒也就適應了,反倒感覺這樣的手法還是挺過癮的。以往的多人對話,都是采用蒙太奇的剪接手法,可是這部電影里的對話場面,全部采用了誰說話就搖到誰那里,說完話再搖回來的方式。乍一看好像和業余愛好者拍的手法一樣,可是誰又能說張藝謀導演是業余的呢?很多事情就是這樣,看人來評說,同樣的手法要是業余的人用了,就會有人說太業余了,要是大導演之類的人用上了,太有創意了。這并不是表的好與壞或者是價值的問題,這是思維方式的問題。大學生微電影里的晃動可能是無意的,專業大導演們的電影里的晃動卻是有意的。其實,有意和無意之間就差這么一點,誰又能肯定地說是這些大學生晃動鏡頭在先,還是那些專業的導演們使用在先呢?沒有!說到這里,我就想起了一件在電影歷史上很有影響的一個事件。1899年,電影機剛剛發明不久,電影還沒有進人剪接時代,還沒有出現剪接師這個職業。在某次電影放映中,出現了一次錯誤,兩個毫不相干的片段被接連放出。當時,很多人都沒有在意,就覺得是放映員太大意了,怎么會出這樣的紕漏呢!不過當時,有一個觀眾叫喬治.梅里埃,他是魔術師出身,他發現這兩個毫不相干的片段連在一起,會給觀眾帶來一種全新的感覺——就好像是同時發生的事情一 樣。他閉上眼睛,靜靜地沉思著:如果能把這些不是同時拍攝的鏡頭組合起來,肯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。就這樣,本來是一次發生在放映中的錯誤,被有心人發現了。于是,喬治.梅里埃做起了試驗,他把不同場地、不同背景的鏡頭剪接到一起為一個故事服務。后來,他成了電影歷史上的剪接第一人。




          喬治.梅里埃


          通過這個故事,我們再想想看,其實有很多規章、定義都是從無意識中演變過來的。這種無意識一開始可能被專業人員說得一錢不值, 但后來又會被那些專業大師拿來作為規章和教程,這都是電影發展中的真實故事。所以,我覺得不可忽現大學生現在所做的一切。他們今天的敢想敢做,所展現出來的一些形式,也可能就是我們明天的教程。就像我剛才說的喬治.梅里埃所做的這些試驗,現在不都成了我們的電影規則了嗎?沒有這些敢想敢做的人,也就沒有如今的發展了。


          大學生在微電影里的表演方式非常隨意,不像專業演員那樣。也有人說這種表演方法是自我的一種表現。我想,那些一成不變的表演方式并不是我們想追求的目標吧。在世界舞臺上的三大表演體系中,蘇聯的表演藝術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系,最重點的就是現實主義表演手法。此處所說的現實主義沒有模式可循,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,很多動作都可以說是時代動作:在當時是針對舞臺表演設計的,現在不是也變得與現實生活相似了嗎?如今,中國的電影演員,大多數是從話劇演員中挑選而來的,說著干篇一律的“普通話”,帶者股放濃的話劇腔,總有一些舞臺上形體格式的表演方式。我覺得,這種話劇版的表演方式,給中國電影帶來了不少后遺癥。因為我在話劇團工作過多年,也產生過改變話劇說臺詞方式的想法。當然,舞臺上的形體語言還是必要的,畢竟是在舞臺上表演,但電影里就不可能用這樣的方法來表演了。大學生微電影的表演方式,不正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中的現實主義表演方式嗎?表演也好,臺詞也好,無論是哪方面,回歸現實,我認為是最好的方向,也是真實的表演方法。大學生在微電影中也正是這樣,他們無拘無束,腦子里沒有那些表演的規則和條條框框。這種現象是一種嶄新的模式嗎?其實不是。這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的現實主義表演理論中的一種模式。大學生在表演中,沒有刻意去追求,而是一種純自然的原生態。在這次微電影大賽上,我們看到的這些現象,有人說這是無規章的為所欲為,也有人說這是年輕人的敢想敢干。其實,不管怎么說都沒錯。這種現象完全是血氣方剛的自然流露,它滲透著一種捂都捂不住的激情。也許就是這些激情,真會促進微電影的發展呢。


  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文章摘自劉啟武的《微電影時代》

        3. 上海 SHANGHAI

          地 址:上海市閔行區劍川路951號零號灣1號樓501室

          聯系人:程經理

          電 話:4008-030-620 159 0070 9938(微信同號)

          郵 箱:C24613326@163.com

        4. 全國服務熱線 SERVICE HOTILINE

          4008-030-620

          工作時間:09:00-18:00

          QQ:在線客服


        5.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密,搜索香蕉一级片 搜索香蕉一片,视频中文亚洲免费,爱搞视频在线播放

                  <dl id="fhriw"><font id="fhriw"></font></dl>

                1. <dl id="fhriw"><font id="fhriw"><thead id="fhriw"></thead></font></dl>